影片4*供*佛*金*縷*衣
菩提本無樹Bodhi is fundamentally without any tree;明鏡亦非臺The bright mirror is also not a stand.本來無一物Fundamentally there is not a single thing, 何處惹塵埃Where could any dust be attracted?
〉713 — 2013 = 1300 years of The 6th Patriarch's body sarira has been stored in CHINA as well as his well-known said verses being kept to learn for 13 centuries.
Links to “HUINENG (1)/ The 6th Patriarch (2)” has passed away 1300 years, since 713 till now his whole body sarira has been keeping in NAN-HUA TEMPLE, GUANGDONG, CHINA for over thousand years. We can see and tell by his nature of enlightenment.
自713年至2013年:
如今已有1300 年
祖师肉身舍利尚在廣東省南華寺院
¯“Canadian National Anthem” (sing along) —
¯“O CANADA! music”
O Canada! Our home and native land
True patriot love in all thy sons command - With glowing hearts we see thee
rise -
The True North strong and free! From far and wide -
O Canada, we stand on guard for thee. God keep our land glorious and
free!
O Canada, we stand on guard for thee. O Canada, we stand on guard for
thee.
!! ~ * ~ !! ~ *
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
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 ~ * ~ !!
【三寶歌】緣起:1930年,在廈門閩南佛學院,大醒芝峰諸師等看到國有國歌,學校有校歌,唯佛教缺了一首可代表佛教義理和精神的教歌。適逢精通美術音樂的弘一律師亦同在院,遂請撰定曲譜,由太虛大師依曲譜,把整個佛教歸納成為三寶,把整套教典鎔成讚三寶的功德,作成這首微妙精深而又通俗流行的4三寶歌3
¯《音樂》|4于此合唱3=
〈三寶歌〉大約作於一九三○年初。當時,弘一大師到福建南安小雪峰過年,適逢太虛大師也到那裡度歲。應諸法師之請,他倆逐開始合作〈三寶歌〉。
三段歌詞,各有歸旨,莊嚴而神聖地再現了佛教徒皈依時的寬宏心境和堅定意志。每段歌詞的結尾處再三強調的「今乃知. . . .信受勤奉行」!如同一個人生宣言,它是佛教徒們在宣告:大徹大悟、濟世利生的生命開始了。
弘一大師的曲共二十四個小節,音調平和,節奏方整、徐緩,其大調式的旋律可以使人在詠唱之時產生莊嚴崇敬的心情。歌曲結尾處是在高八度的主音上完成終止的,但音調升高並非意味著感情衝動,而是內心得到感化,從而嚮往皈依之情更為熾烈。這也是像兩位高僧大德對中國佛教的敬業和全身心投入的具體體現。
《TRIPLE JEWELS SONG》in ENGLISH
|
|
1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2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D. Hunt
|
|
3.
|
Music: Tan Huat Chye
Lyrics: Sumangalo
|
|
4.
|
|
|
5.
|
|
|
6.
|
|
|
7.
|
Why?
Music and Lyrics:
Tan Huat Chye
|
|
8.
|
The Bodhi Tree ¯[MP3]
Music: Tan Huat Chy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9.
|
|
|
10.
|
Thoughts ¯[MP3]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11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Unknown
|
|
12.
|
|
|
13.
|
Music: Unknown
Lyrics: P. Carusi
|
|
14.
|
Music: Tan Huat Chye
Lyrics: Unknown
|
|
|
15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Piyasilo
|
|
16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ir Edward Arnold
|
|
17.
|
|
|
18.
|
|
|
19.
|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20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21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D. Hunt
|
|
22.
|
|
|
23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. Sogaku
|
|
24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D. Hunt
|
|
25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|
|
26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A.C.Constable
|
|
27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Traditional
|
|
28.
|
Music: Victor Wee
Lyrics: Sujatha Hettiarachichi
ù Source: Buddhism in Western Australia
|
|
佛門弟子:
常随佛学 慈悲喜捨 恭敬三宝 愿报四恩 廣结佛缘 利樂群生
_||_戰國時候,齊國的宰相晏子,為人非常的謙虛,小心謹慎,很怕說錯話,或做錯一件事情。那時候古來宰相,沒有汽車可坐,他們都是趕著馬車。給他駕御馬車的御夫,就因他給宰相趕車,便驕傲得不得了。這位御夫的夫人,有一天在門縫,看見他先生給宰相趕車那種驕傲的樣子,他太太歎氣了。他回到家後,他太太要求跟他離婚。他說:「為什麼?我沒有一點兒錯,也沒什麼錯事,你為什麼要離婚?」她說:「因為你的行為。」他說:「我有什麼行為不好?」她說:「你給誰趕車?」他說:「給丞相。」這一說,他那股驕傲勁兒又來了。她說:「你看見丞相是什麼態度沒有?」他說:「沒注意。」她說:「丞相坐在車裏,謙恭謹慎。你給人家趕車,坐前面,驕傲的趾高氣昂,不得了了,不可一世。像你這樣的男人,我跟你過一輩子太冤枉了。」
_||_ 這雖然是個笑話,涵養非常的深,大家想一想,沒有什麼可驕傲的。釋迦牟尼佛為天人之師,我們看他的弟子,佛所教化的玉皇大帝、梵天化,他面對一切眾生施捨的時候,都謙卑屈下。《地藏經》說得很清楚,國王、大臣、婆羅門、長者,如果他們布施的時候,謙恭卑下的給六根不全的貧窮人,親手布施,軟言慰喻,說著很柔軟的話安慰他們。這樣子才積福德,要是這樣的來做,你就是佛弟子。
_||_ 你皈依佛門了,人家看看我們佛弟子是什麼樣子,現在我們佛教弟子是什麼樣子?我不說了,大家可以看得到的。不說優婆塞、優婆夷,看看比丘、比丘尼又如何?應該不應該這樣學?大家應該學謙恭卑下,當然我們認為這是正業,佛教我們要慈、悲、喜、捨,我們一定對一切眾生有一個大慈悲心,慈、悲、喜、捨。這比我們保存的最寶貴的珍寶還珍寶,比我們的生命還珍貴,你絕不能驕傲,永遠生歡喜心,看見一切都生歡喜,這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、未來的諸佛,我們有什麼可驕傲的呢?如果大家真正對佛法不懷疑的話,每部經都是這樣教遵的,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、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,這樣子你還能驕傲起來嗎?這是轉化你驕慢、愚癡、貪戀的心的。
《》佛門弟子来到佛堂發心做義工的,卻又擺起何等架子哦!
【原文】: 晏子為齊相,出,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。其夫為相御,擁大蓋,策駟馬,意氣揚揚甚自得也。既而歸,其妻請去。夫問其故。妻曰:「晏子長不滿六尺,身相齊國,名顯諸侯。今者妾觀其出,志念深矣,常有以自下者。今子長八尺,乃為人僕御,然子之意自以為足,妾是以求去也。」其後夫自抑損。晏子怪而問之,御以實對。晏子薦以為大夫。
故事来源:史記·管晏列傳
恭登瞻仰 现代高僧大德聖蹟珍宝(圖)
贰、第三位中國僧人來美弘揚佛法《樂渡長老》1923 - 2011
一、《倓虛大師涅盤大典》 二、【1963年影片】
供上此二片影录:有樂渡師公上人、誠祥上人、性空長老等
為倓虚大師傳承天台宗三位門徒于六十年代来美、加弘揚佛法的先驅。
遵師遺囑全孝道· 千裡扶靈世間無 —— 三年守塔歷險患· 肉身功成續禪燈
肆、《聖一法師》1922 - 2010
借假修真渡娑婆· 業消緣散証真源
四大五蘊本無我· 三學具足見如來。
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、寶林禪寺退居方丈,傳溈仰正宗:
第九代祖,宣玄聖一,虛公座下,禪律同修,
教觀雙運,演揚妙法:悲願深切,中興梵刹,
所作皆辦,安無生忍。
於佛曆2554年8月3日晨2時46分安詳示寂,世壽92歲,僧臘69載,戒臘67秋。
伍、《聖嚴法師》1930 - 2009
法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,1943年在狼山廣教禪寺出家,1949年從軍跟隨國民政府到了台灣,服役十年後,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。2009年2月3日,法師因病圓寂,於2月15日植存於生前所致力推行的「台北縣金山環保生命園區」中,其未完的遺願,將由法鼓山團體持續推動下去。
陸、《肉身菩薩-慈航大師》1895年出生, 1954年五月六日(農曆四月初四),圓寂於汐止的彌勒內院【法華關】中。 自1954年至2007年(超越半世纪)安奉于台北汐止静修禅院的彌勒內院。2007年9月18日菩薩聖像回歸福建省泰寧縣彌勒山慶雲寺祖庭。
——
慈航法師(1895~1954年),福建建寧人,俗姓艾,號繼榮,字彥才。父艾炳元,喇戶盟國子監生,母謝氏。18歲于泰寧縣峨嵋峰慶雲寺(峨嵋庵)禮自忠和尚剃度出家。
法名慈航。在江西能仁寺受具足戒,曾學禪於圓瑛法師,聽經於諦閒法師,學淨於度厄老和尚,受教於太虛大師。
@一九三三年,在仰光與丘宏傳、陳宏宣居士等人成立「中國佛學會」,將大乘佛法傳至南傳佛教之地。此外,創辦星洲菩提學院、檳城佛學會等,致力於佛學社會化,培育僧伽,對接引南洋地區的華僑皈依佛教貢獻良多。
@一九四八年,應妙果和尚之請,來臺主持「台灣佛學院」。此外,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、玄光二人禮請他到彌勒內院駐錫、授課,當時大陸來臺學僧紛紛前來依止,彌勒內院遂成為台灣的佛學教學中心,當時親近慈老的大陸來臺學僧,例如了中、自立、淨海、幻生、浩霖、唯慈、寬裕、真華等人,均是法門龍象,分別於各地弘化一方,為佛教貢獻力量。
@一九五四年示寂,寂後坐缸,面目如生,三年後開缸,肉身不壞,為台灣第一尊肉身菩薩。
[乘願定重來還臨舊日安禪處·登堂齊仰止猶似當年說法時]
檢閱慈航法師的一生,堪稱為僧者之表率。他念佛不忘救國,在國難當頭之際宣傳抗日國策;他奮力護佑青年僧人,成就了今天台灣佛教的興盛局面;他最早實踐台灣「人間佛教」思想,光大了佛教思想在台灣世俗社會的影響;他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尊肉身菩薩,闡釋了「舍利者,是戒定慧之所熏修,甚難可得,最上福田」的佛教理想。
柒、虚雲老和尚、弘一大師、倓虚大師、諸位高德的奇跡(影片)
夢參老和尚談親近倓虛老法師、慈舟老法師、弘一老法師、和虛雲老和尚的經驗
— [ 線上閱讀 ] —
李叔同(1880-1942),幼名成蹊,學名文濤,字叔同,祖籍浙江平湖。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。他學貫中西,藝專多科,1905年留學日本,歸國后執教於杭州等地,在眾多領域都有著開創性的貢獻,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、音樂家、戲劇家、教育家、詩人、學者,在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,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,並先后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,名畫家豐子愷、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。1918年8月19日,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,法名演音,號弘一。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福建泉州。
|| 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,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。
大師的實際修持六項:
夢參老和尚開示 —《修行》 :
我們皈依佛、皈依法了,就要觀想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。既然是無常的,你才能看得破。時間很快就過去了,我的困難我的苦惱,一下子就過去了。中國的儒教思想有一部份跟隨佛學很接近,他們勸人的時候就這樣勸說:「花開花謝,時去時來,福方慰眼,禍已成胎。」眼看著又升官,又發財,一切都順利,其實你的禍根就在這時候種下了;禍一業了,全部沒有了。
「得何足慕,失何足哀」,得沒什麼好羡慕的,失了也用不著悲哀。「得失在彼,敬憑天裁」,這個「天裁」,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,你所做的業,業因如何,業果一定如何,因果不爽,自然廬受的,你就受了。你這樣來分析,這樣來認識,一切事物無常,像幻化一樣的,沒有一堅固性,你就不貪戀了。
美国万佛圣城照片〉2011 and 2012 CTTB's Sources
I take
refuge in the Buddha, wishing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great
Way profoundly and make the greatest resolve.
I take
refuge in the Dharma, wishing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to delve deeply into the
Sutra
Pitaka, causing their wisdom to be as broad as the sea.
I take
refuge in the Sangha, wishing all sentient beings to lead the congregation in
harmony, entirely without obstruction.